<股票配资网大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 数学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两个转变,激发学生思维股票配资网大全>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它能起到思维的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通过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尝试,我从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上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种探究的气氛,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同时在课堂中真正达到了两个转变:
1、教的转变:本节课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纯净水的剩余量、蚊香点然后的剩余量)入手,让学生在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中,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又通过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例题,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到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除了纯净水的剩余量、蚊香点然后的剩余量外,另外可充分挖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促进学生新的认识结构的建立和数学应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能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问题的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次函数教案范文第2篇
2020年秋五年级第一次月考测评卷
(答卷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精挑细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每小题5分,共10分)
1、下面(
)不是56和64的公因数。
A、
B、4
C、6
【补充1-1】下面(
)不是24、30和42的公因数。
A、2
B、4
C、6
【考点】数论之公因数的意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1星
【解析】公因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共有的因数。选项中的答案只有4不是。
【答案】B
【补充1-2】12和20的公因数有(
)个。
A、1
B、2
C、3
【考点】数论之公因数的意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1星
【解析】公因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共有的因数。12和20
的公因数有1、2、4,一共有3个。
2、比较大小:(
)。
A、>
B、
C、=
【补充2-1】比较大小:(
)。
A、>
B、
C、=
【考点】计算之“交叉相乘”比较分数大小
【题型】选择题
【难度】2星
【解析】可用“交叉相乘法”快速比较分数的大小:分子分别和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相乘,分子所在的乘积越大,分数就越大。因为9×10>3×25,所以。
【答案】A
【补充2-2】比较大小:(
)。
A、>
B、
C、=
【考点】计算之“交叉相乘”比较分数大小
【题型】选择题
【难度】2星
【解析】可用“交叉相乘法”快速比较分数的大小:分子分别和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相乘,分子所在的乘积越大,分数就越大。因为20×47>11×53,所以。
【答案】A
二实践应用:认真读题,列式解答。(3-4题每题5分,5-12题每题10分,共90分)
3、将40分解质因数后写下来。
【补充3-1】下面(
)不是36分解质因数后的正确写法。
A、36=2×2×3×3
B、36=22×33
C、2×2×3×3
=36
【考点】数论之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1星
【解析】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注意被分解的数要写在“=”的左边。只有C不正确。
【答案】C
【补充3-2】将72分解质因数,下面(
)正确。
A、72=23×32
B、23×32
=72
C、72=1×2×2×2×3×3
【考点】数论之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1星
【解析】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注意被分解的数要写在“=”的左边。只有A选项正确。
【答案】A
4、比较下列这组分数的大小:
【补充4-1】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下面说法(
)正确。
A、
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B、分子越大分数越小
C、以上都不正确
【考点】计算之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题型】选择题
【难度】1星
【解析】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答案】A
【补充4-2】比较大小:(
)。
A、>
B、
C、=
【考点】计算之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题型】选择题
【难度】1星
【解析】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因为17>14,所以。
【答案】A
5、已知A=2×32×5×7,B=22×32×5,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补充5-1】已知A=2×32×5×7,B=22×32×5,下面(
)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
A、60
B、210
C、1260
【考点】数论之分解质因数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题型】选择题【难度】2星
【解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把这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后,把两个数所有质因数的最高次相乘,所得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所以=22×32×5×7=1260。
【答案】C
【补充5-2】已知A=2×32×5,B=22×32×7,C=23×3×5,那么(A,B,C)=(
),
=(
)。
A、30
210
B、6
210
C、6
2520
【考点】数论之分解质因数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题型】选择题【难度】2星
【解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把这几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后,把几个数公有质因数的最低次相乘,所得乘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把这几个数所有质因数的最高次相乘,所得乘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所以(A,B,C)=2×3=6;=23×32×5×7=2520。
【答案】C
6、两个不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最大公因数是36,最小公倍数是720。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补充6-1】两个自然数不成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45,最小公倍数是270,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
)。
A、90、135
B、45、135
C、45、270
【考点】数论之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题型】选择题
【难度】2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5,那么这两个数都是45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45a和45b。利用短除法求解。
45
45a
45b
最小公倍数:45ab=270,解得ab=6
A,b互质。
(1)1×6=6,a、b两数为1和6(舍去,因为两个自然数不成倍数关系);
(2)2×3=6,a、b两数为2和3,则45a=90,45b=135
所以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是90和135。
【答案】A
【补充6-2】两个不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48,最小公倍数是720,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
)。
A、96、720
B、48、720
C、144、240
【考点】数论之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题型】选择题
【难度】2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8,那么这两个数都是48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48a和48b。利用短除法求解。
48
48a
48b
最小公倍数:48ab=720,解得ab=15
a,b互质。
(1)1×15=15,a、b两数为1和15(舍去,因为两个自然数不成倍数关系);
(2)3×5=15,a、b两数为3和5,则48a=144,48b=240
所以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是144和240。
【答案】C
7、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是1344,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补充6-1】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是2835,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9,。这两个数分别是(
)。
A、45、63
B、27、105
C、9、315
【考点】数论之两数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乘积的关系
【题型】选择题
【难度】3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9,那么这两个数都是9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45a和45b。利用短除法求解。
9a
9b
乘积:9a×9b=2835,解得ab=35。
a,b互质。
(1)1×35=35,a、b两数为1和35,则9a=9,9b=315(舍去);
(2)5×7=35,a、b两数为5和7,则9a=45,9b=63
所以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是45和63。
【答案】A
【补充6-2】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是405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3,下面(
)不满足条件。
A、13
312
B、39
104
C、26
156
【考点】数论之两数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乘积的关系
【题型】选择题
【难度】3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3,那么这两个数都是13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13a和13b。利用短除法求解。
13
13a
13b
乘积:13a×13b=4056,解得ab=24。
a,b互质
(1)1×24=24,a、b两数为1和24,则13a=13,13b=312;
(2)3×8=24,a、b两数为3和8,则13a=39,13b=104;
选项A和B满足,C不满足。
【答案】C
8、请求出12、16、20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补充8-2】(15,25)表示求15和25的最大公因数。
【考点】数论之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表示
【题型】判断题
【难度】2星
【解析】(a,b)表示求a和b的最大公因数,表示求和b的最小公倍数。
【答案】√
【补充8-1】=12。(
【考点】数论之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表示
【题型】判断题
【难度】2星
【解析】表示求a和b的最小公倍数。所以=36。
【答案】×
9、比较下列这组分数的大小:
、、
【补充12-1】比较大小:(
)。
A、>
B、
C、=
【考点】计算之“找基准数”比较分数大小
【题型】选择题
【难度】3星
【解析】观察此题中的两个分数不难发现,一个分数比大,另一个分数比小,所以直接和基准数“”比较大小最简便。因为,,所以。
【答案】A
【补充9-2】比较大小:(
)。
A、>
B、
C、=
【考点】计算之“找基准数”比较分数大小
【题型】选择题
【难度】3星
【解析】观察此题中的两个分数不难发现,一个分数比大,另一个分数比小,所以直接和基准数“”比较大小最简便。因为,,所以。
【答案】A
10、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是1176,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4,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补充10-1】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是128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这两个数一定是32和40。
【考点】数论之两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乘积的关系
【题型】判断题
【难度】3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8,那么这两个数都是8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8a和8b。利用短除法求解。
8a
8b
乘积:8a×8b=1280,解得ab=20。
a、b互质。
(1)1×20=20,a、b两数为1和20,则8a=8,8b=160;
(2)4×5=20,a、b两数为4和5,则8a=32,8b=40
所以两个数分别是8和160,或32和40。
【答案】×
【补充10-2】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是73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7,这两个数都是两位数。(
【考点】数论之两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乘积的关系【题型】判断题
【难度】3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7,那么这两个数都是7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7a和7b。利用短除法求解。
7a
7b
乘积:7a×7b=735,解得ab=15
a,b互质。
(1)1×15=15,a、b两数为1和15,则7a=7,7b=105;
(2)3×5=15,a、b两数为3和5,则7a=21,7b=35。
所以这两个数可能是一个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个两位数。
【答案】×
11、两个自然数不成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180。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补充11-1】两个不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4,最小公倍数是490,这两个自然数是多少?
【考点】数论之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题型】解答题
【难度】4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4,那么这两个数都是14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14a和14b。利用短除法求解。
14
14a
14b
最小公倍数:14ab=490,解得ab=35。
a、b互质。
(1)1×35=35,a、b两数为1和35(舍去,因为两数不成倍数关系)
(2)5×7=35,a、b两数为5和7,则14a=70,14b=98
所以两个数分别是70和98。
【答案】70和98
【补充11-2】两个不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28,最小公倍数是420,这两个自然数是多少?
【考点】数论之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题型】解答题
【难度】4星
【解析】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28,那么这两个数都是28的倍数。可以设这两个数分别为28a和28b。利用短除法求解。
28
28a
28b
最小公倍数:28ab=420,解得ab=15。
a、b互质。
(1)1×15=15,a、b两数为1和15(舍去,因为两数不成倍数关系)
(2)3×5=15,a、b两数为3和5,则28a=84,28b=140
所以两个数分别是84和140。
【答案】84和140
12、不通分,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1)
(2)
【补充12-1】不通分,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考点】计算之“找基准数”比较分数大小
【题型】解答题
【难度】5星
【解析】此题中两个分数都接近且都比小,可以与基准数作差:
,被减数相同,差越大,减数越小,所以。
【答案】
【补充12-2】不通分,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
【考点】计算之“找基准数”比较分数大小
【题型】解答题
【难度】5星
【解析】此题几个分数可以先和基准数比较大小找出最大的,因为,,,所以最大。又因为,,
一次函数教案范文第3篇
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三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认识概率,并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概率计算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3)班共有学生44人,从上学期期未统计成绩分析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 数学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两个转变,激发学生思维,及格人数为人,优秀人数为人,这个班的学生中成绩特别差的比较多,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成绩来看,成绩最好是分,差的分,这些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好的同学要求老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一个班没有相对较集中的分数段,从几分到多分每个分数段的人数都差不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不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实数。
1、让学生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
1、经历“猜测——验证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3、能对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4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从事对现实世界中确定位置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经历探索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形状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点的坐标的变化合格点坐标变化后图形的变化。
第六章:一次函数。
1、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像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的关系。
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做一次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五、教学措施及方法。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多听听课,向其它老师借签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各课题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立学习小组,实行组内帮辅和小组间竞争,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及自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学法指导。积极应用尝试教学法及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积极开展数学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9课时。
第二章:《勾股定理》,5课时。
第三章:《实数》,10课时。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5课时。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六章:《一次函数》,9课时。
一次函数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备课;上课;选题;讲评;细节;效益
素质教育形式下,课时减少了,教材内容却增加了,知识面拓宽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开阔了。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充分利用45分钟,提高课堂效益。把每节课都上成环节齐全、师生互动活而有序、达成率高的课。因此教师必须抓实教学中的每个细节,认真备课,深挖教材,重组优化,用好用活教材。这就是“要想决胜千里必先运筹帷幄”的道理。借此机会我把自己在“抓实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效益”方面的几点思考与同行们交流一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精心备课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精心备课,深入分析和全面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师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关键一步。新课程下教师备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所要教的内容,备课才会有针对性。备课时教师应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能解决,“我”改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我”改如何回答?怎样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我”掌握的知识难以正确回答的?“我”该怎么办?只有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质量才会提高,课堂教学也才会更具有活力,更要实效。
(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重组优化,对教材进行再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如青岛版七年级下教材第8页,例1,在∠AOC的内部画射线OB,在∠AOC的外部画射线OD,.∠AOC是哪两个角的和?∠BOD是哪两个角的和?当∠AOB=∠COD时,你能找出其它相等的角吗?这个例题很重要,不能和别的例题同样用力。而且这个例题还有很多变式:1、如下左图:当∠AOC=∠BOD时你能找出其它相等的角吗?2、教材第9页,B组第1题,再如